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中普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53|回复: 0

大文顶:彭桂萼故里掀起云南岩茶新篇章

[复制链接]

1万

5501 小时

在线时间

4151

回帖

古农

积分
12598
QQ
发表于 2015-2-5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白马非马



      “马台村有15个村民小组,2800人,汉族为主;拥有3000亩茶园,其中老茶园1600亩,有七八个组以茶为主。我小时候,家里买点东西都要靠茶叶。1998年采芽头,开始做单芽碧螺春,2008年红茶市场起来了转做单芽红茶。普洱茶是2006年开始做的,是马台乡最早做普洱茶的地方。到目前为止,马台村的新茶园以采芽头做红茶为主,老茶园以做传统普洱茶为主。”陶永富说。
       陶永富是马台乡马台村委会副主任。作为村官,他对治下的茶叶资源如数家珍,“马台村是马台乡古茶树面积最多的村子之一,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说,自己小时候就有茶树了,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种的。但现在这些老茶树大多是矮化后再生长出来的,这是因为马台人从98年起养成了采芽头的习惯,把高大的茶树砍矮就不用爬树采茶,而且芽头更发。邦东人砍得少是因为,邦东茶价长期不如马台,也不采芽头,老百姓不重视茶叶经济,管理粗放,任其生长。”
      1月7日上午,我们在陶永富的带领下来到了马台村大文顶村民小组。大文顶位于马台乡政府旁边的一座大山半山腰,翻过一条山脊就是唐家寨村,从大文顶一直到毗邻的马台下寨村民小组,以及山的另一面的唐家寨,成片的古茶园随处可见,大文顶及其周边无疑构成了马台乡最大的古茶区。

      站在海拔1600米左右的古茶园,遥望海拔1300米的马台乡政府所在地,狭长而低矮的街道湮没在怒涛翻滚的云海之中,仅露出几幢数层高的楼房,如同海市蜃楼。从澜沧江边海拔700多米的马台古渡口一直堆砌到马台乡政府的云海,被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一照,仿若金色绸缎铺就的茫茫海洋。马台拥有跟邦东类似的地形地貌,都是位于临沧大雪山的东坡,坡底就是从北向南奔流而下的澜沧江,西南暖湿气流沿着澜沧江狭长的谷地一路北上,到了邦东、马台一带,西有高耸入云的临沧大雪山、五老山,东有高大不可丈量的无量山,这些暖湿气流遇阻,从海拔700多米的散发着热气的江面,被迅速抬升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清凉高空,这些水汽遇冷形成冷凝面,从而形成马台、邦东云海之奇观。



      在云海中,盛产古茶的昔归,仿若江边雾气里若隐若现的仙子,款款向我们走来,邀请我们品一盏喉韵悠长的忙麓茶。高山云雾出好茶,被这云海日夜浸润的邦东、马台古茶山,自然香甜润泽,茶气灵动,深得古茶灵韵之禀赋,堪称“奇韵邦东,妙韵马台”。相较于邦东缺水,植被少,茶树长得偏瘦,茶叶滋味以鲜爽灵动见长,稍涩,马台的古茶园大多位于水源林下面,一条条翠绿的箐沟,终年泉水叮咚,周边长满古茶树,其滋味更厚重,有苦底,苦后回甘,妙韵无穷。



      从大文顶的古茶园出发,我们穿过一片片老茶园与新茶园,一直走到马台下寨的古茶园。在这其中,到处巨石耸立,如猛兽相搏,而古茶树就倔强的从坚硬的花岗岩缝隙里探出弯曲的身子,而它们的根深扎在石头下面的厚土之中,吸收水分与富含矿物质的养分。一条箐沟从山顶一直划到山脚,在乱石堆中,可以见到溪水潺潺流动,此处石头较别处更大,更多,而古茶也比其他地方更富集,长得也更高大。清风徐来,掠过茶树、芭蕉与竹林,以及不知名的杂木与野花,向人间送来了一抹抹清凉。最叫人赞叹的是,东一株、西一株的冬樱花怒放,映亮了稍显阴森的箐沟,捎来了春暖花开的温煦问候。此次,我们来马台,就是考察“云南岩茶之乡”——马台的打造进程,而这条箐沟,无疑就是天赐“云南岩茶”的樱花茶谷,盛装着马台古茶山的全新春天。



      大文顶承载着马台茶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就茶产业而言,大文顶无疑是马台古茶资源最富集的村子之一,也是马台茶文化的高地,代表着马台茶的历史高度。民国年间,云南文化名人彭桂萼的祖父彭应聪定居在这里,因此大文顶就是彭桂萼的故里。彭应聪也是临沧的文化名人,在从事茶叶种植、加工与贸易的同时,大力办学广兴文教事业而享誉乡里。我们可以在大文顶追随彭应聪的足迹,触摸马台茶叶的“民国范儿”,以及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的落寞与无情。



      新中国成立后,临沧的名门大族彭家及其倡导的茶事被抛到历史的深处,湮没无闻,直到数十年之后被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供后人凭吊。解放后,马台的传统普洱茶生产也就边缘化了,时代的主角是红茶,为给临沧茶厂供应足够的原料,当时的临沧县在邦东、马台等地建了许多初制所。而马台村初制所就是于1956年最早建的11个初制所中的一个,其使命是为临沧茶厂生产红毛茶。这个拥有光荣历史,却长期生活在大厂背后的无名小厂,就建在大文顶。再后来改革开放了,茶叶也于1984年告别统购统销,马台茶厂也没有在商品经济大潮中搞活,结果在1993年承包给临翔区博尚镇的一个老板做红茶。



      “十年承包到期,老板觉得无利可图也撤走了,现在马台茶厂那块地建的还是茶厂,是私人的”陶永富说。
      在大文顶马台村茶厂旧址重新矗立的新茶厂,生产的不是红茶,而是普洱茶。这个初制所是陶永富侄子建的,一年做普洱茶40吨。在下寨还有一个初制所,是有港资背景的勐海老板投资的,一年做茶10吨。这两家主要做普洱茶,收老品种的一芽二叶。2014年收购老茶园春茶,鲜叶20元/公斤,做出来的老品种毛茶,最高卖160元/公斤,一般的卖100元/公斤左右。由于有这两家初制所大量收购老品种鲜叶制作传统普洱茶,在马台村形成了新品种采芽头,做红茶,老品种采一芽二叶做普洱茶的习惯。而且,马台村普洱茶的产量要比芽头红茶大,因此在马台乡,其他村以芽头红茶为主,马台村以一芽二叶晒青为主。
      在马台村,新品种采芽头,鲜叶收购价40元/公斤。现在这里流行在云抗10号茶树上嫁接景谷大白茶,嫁接的比不嫁接的茶树长得快三倍,而且芽头更大。马台村拥有云抗10号700亩,其中嫁接景谷大白茶500亩,最开始是外面的茶商三年前进来教嫁接技术。



      徜徉在马台古茶园里,我们可以发现,是马台人太勤快了,太注重茶叶经济的产出而造就了马台茶今天的命运。在普洱茶兴起之前,邦东茶是卖不过马台茶的,其凭借良好的卖相与相对高的产量,发展出了做芽头碧螺春、单芽红茶的优势,而大面积的古茶树就在追求芽头产量与方便采摘的背景下被大量矮化。而邦东懒人有懒福,他们因为疏于管理茶园,也没有形成采芽头茶的习惯,古茶树没有被大面积矮化,随处可见高大的古茶树,从而为其在古树纯料时代扬名立万。时代已经深度嬗变,我们不能再走产量挂帅的老路,而应该开辟提质增效,品牌驱动的全新路径。于是,从2014年的春天起,马台古茶山迎来了全新的春天,以“云南岩茶之乡”——马台的名义,打造临沧茶的全新高度。
      通过为期一年的建设,目前“云南岩茶之乡”的带头企业——古农茶业,在全河村丁家桥投资建设的“云南岩茶”生产基地即将落成,万亩雪山下的樱花茶谷已经完成规划,正在着手实施。而位于马台村大文顶与下寨的数百亩“云南岩茶示范茶园”基地,将打造成万亩樱花茶谷的示范茶园,通过竖立种植管护与采摘的推广样板工程,辐射马台乡1.6万亩老茶园。



      危稳伍是古农茶业派驻“云南岩茶基地”的负责人,这几天一大早他就在陶永富的陪同下,走进一片片古茶园,详细记录每一块茶地的基本情况:茶树长得怎样,原有的管护方式是否得法,该如何改进等等。而晚上则深入农户家中,一家家的聊天,与茶农套近乎,宣传“云南岩茶”的全新游戏规则,希望大家告别以前片面追求产量的管护与采摘模式,恢复茶园的生态系统,对古茶树进行放养,严格按照古农茶业加工高品质古树茶的要求进行管护采摘。
      “茶农关心三个东西,价格、品质(收购标准)、产量。如果按照古农茶业的茶园管护与收鲜要求,产量肯定要下降,这样一来必须提高鲜叶的收购价,让茶农真正得到实惠,茶农才会按公司的要求去做。”陪同危稳伍一起走访茶农的陶永富说。
      据了解,古农茶业为维护茶农的利益,并且为了将“云南岩茶”打造成公共品牌,在临翔区与马台乡政府的指导下,由古农茶业牵头组建了“云南岩茶协会”,志同道合的专家、茶人、茶商与茶农都可以自由入会,大家共同协商,群策群力将“云南岩茶”这块蛋糕做大。
      危稳伍表示,古农茶业牵头建设“云南岩茶示范茶园”,将会涉及到数百亩古茶园、上百户茶农,公司会充分照顾茶农的利益,向合作茶农输出茶园管护与鲜叶采摘标准,制定双赢的收鲜价格,让茶农在逐年递增的鲜叶收购价中受益。当然,为了真正保护茶农利益,公司将通过第三方社会公信机构——云南岩茶协会与茶农对接,欢迎茶农加入协会,享受会员权益,参与制定“云南岩茶”运行游戏规则,并让协会充当茶农与公司之间的沟通桥梁,并起到监管与指导作用。


茶品人品大家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普网 ( 滇ICP备11005155号-1 )

GMT+8, 2024-3-29 02: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