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中普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80|回复: 42

品茶与音乐音响,我所知道的粗浅印象。欢迎广大茶油拍砖。

[复制链接]

736

367 小时

在线时间

676

回帖

中级会员

积分
736
发表于 2014-7-1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falling 于 2014-7-19 08:52 编辑

应K版建议,开此一帖,说说关于音乐、音响与品茶之间,我所知道的粗浅印象。

音乐音响与茶叶,应该都是生活中最为常见两个组成因素。尤其是信息时代,音响与茶艺的交流更为直接。
多数爱好,小可作为生活五味,大可讲成艺术素养。其实并没有高低,在于是否适合于你,是否能为你带来放松或满足而已。
一口街边粗茶里的或霸涩或淡索;一台老式收音机时的或平缓倾谈或音乐急缓,曾令人过目即忘,也曾令人寻得慰藉欢愉。

这个角度,没有茶级,没有阶级。

来,讲讲品茶与音响。
品茶与音响,都逃不过木桶效应:决定你茶叶或音响系统素质的,不是最好那个环节,而是最差那个。

先说说我所知道的音响吧。
音响的这些现象与过程,与茶叶圈里很多地方也是共通的。

严格意义上的音响系统,包括从入户供电、听音室(环境)、及音响器材。
单纯的音响器材与线材之类的,只是狭义,只能算其中一环。

在音响发烧友圈子里,最为常见的,很多烧友都热衷于发掘某个器材的潜力、下定论去详论某件器材、系统表现怎么样。不断折腾(或更换器材或拆机改造。。。)、乐在其中。但80%以上的人并不具备一个合格的测试条件,例如基本的供电与听音室(经过合格声学处理)都没有,这样出来的结果当然是不客观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

但是在个人的角度,他可以通过这些过程得到放松、得到乐趣,这是没有问题的,这就足够了。发烧的本质,还是应该回到内容、内涵上来的。器材只是一个辅助,看条件量力而行就行了。
当然了,他的过程与结果,观点与论据,是不客观的,是不适宜作为参考资料的。但这并不妨碍他(她)去听音乐、去领悟其中的真谛。


而茶叶,在这里说就太显得我班门弄斧、夜郞自大了。因此以下内容,请各位前辈多加指正。
茶的过程,与音响音乐欣赏非常相似。
品茶的环节,也是大家最为经常操作、最为热衷的讨论内容。但是这个环节就相当于最后的音响器材,只能算其中一个环节。
茶叶从生产到成品、从成品与仓储、从售买到品赏,都是广义上的茶艺组成部分。并且前面的生产到仓储,恰如音乐系统的供电与听音室处理,是最后品茶的必须基础。

虽然没有必要每人都去参与生产到仓储的环节,但要品茶,真正入门茶艺,必须对这些基础有一定的学习与认识。
能冲好一泡茶,需要的只是技术就行了。但领悟茶艺,领悟其中的艺术,就需要在技术的基础上,更为全面的去学习、积累、反思、再学习。。。
这与音响音乐道理也是完全共通的。

音响系统的调试,例如器材之间的搭配、摆位、线材与脚架、垫的选用。不同器材、附件对不同音乐类型的影响,等等;与冲茶所讲究的茶具调配、水温的掌握、冲泡的高低缓急、时间的控制,甚至水的类型等等对不同茶叶带来的影响,都是共通的。


茶艺之深透,这里肯定是卧虎藏龙的。阿明兄,很多的前辈,一些管理人员,都是隐市高人。希望他们能出来指正、赐教;
音乐音响之温润,也期望这里能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在我所接触的音响音乐发烧圈,音乐音响器材都是与茶捆在一起的。喜欢音响音乐的人,大多数都喜欢品茶。
希望能带来深入的交流,以引领我对音乐音响与茶艺认识的再深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6

367 小时

在线时间

676

回帖

中级会员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一篇之前听音乐及喝茶的帖子,与大家交流。
以后陆续的发一些,或转一些我所写的音乐音响方面的内容过来,等大家指正。

世界杯+开车外地考试,今天累得够呛。

回来稍休息了会。
起来后似仍恍恍惚惚。

看几页书,听会音乐吧。清清心,疏疏神。

看几页书,听会音乐。








老贝唯一一部小提琴协奏曲,OP61。

老贝的作品总是那么辉皇雄壮,连小提琴协奏曲都写得那么宏大及英雄气慨。乐队的气势根本就不是协奏,而是大合奏。

海菲茲1955年的版本。小提琴琴腔共鸣丰富,音色古朴迷人。就是拉得有点紧,感觉松香未上够的样子,哈哈。


嗯。冲一泡茶吧,回回神。

一饼弟弟送的04年老生。











茶气充足。微涩,甘香清砺,有典型的野生气息。
提神生津,饮后舌面清凉。
得益于存储得当,10年茶龄仍气底厚足,有再存放三几年的底子。
是一款不错的口粮老生。



拉到后面,勃拉姆斯Op77小提琴协奏曲时松香问题有所改善了。
琴弦张力、弹性,音乐的穿透力与跳跃性逐渐正常起来了。

灯影茶气中,音乐已播至第6轨:




小提琴的高频与泛音已如丝质般润泽。
音乐就如微风拂湖面上晨光泻落般灵动。

小提琴与乐团关系上,勃拉姆斯Op77与贝多芬Op61就是一个路子。乐队狠给力,就不协奏,咱只合奏,哈哈。
勃拉姆斯Op77,雄浑激情基础上,小提琴显得更多的思索、探问,甚至有时会迂婉委徊;将主题铺垫、烘托得饱满、多层。而老贝更多的是直接、呈现、张显,正面180度的向你扑面而来。

一碟播毕,意犹未尽。

再听一次吧。
就着这已渐朦胧的灯影茶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6

367 小时

在线时间

676

回帖

中级会员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夜玫瑰falling 于 2014-7-18 12:05 编辑

之后整理资料,翻出一张大卫.奥伊斯特克的版本。

听了奥伊斯特克的贝小协,与海菲茲版本有较大的区别:
奥伊斯特克的贝小协比海菲茲意境更为悠远,音色更为润泽。
乐团的表现更为松驰、大气,并且沉练内敛,将乐曲背景烘托得更为宁静、舒缓。

三个乐章,整个产品的节奏都是比海版慢一些的。

非常感叹,小提琴在极高音区仍然可以如此弹性灵动,连极为快速的切弦、跳弓也毫无生涩、干紧之感;泛音极为华丽、温润。
听音色与琴腔共鸣,很像一把年代久远的古琴。










有时一个不同版本的作品会给人一个很有意思的感觉,尤其是一个敢于跳脱俗成的条条框框时。

前十来天,本来约好同城茶友喝茶。但到对方楼下时,另一茶友有事来迟,让我先上去。恰好车上电台准备播放一个争议很多大的版本的勃拉姆斯第一钢协。就是古尔德与伯恩斯坦指挥下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的那个现场版本。这个版本的节奏,按所有评论,都认为它很慢。认为古尔德一意孤行的将这个作品拖慢,甚至离经叛道。一些著名音乐评论员甚至对古尔德大肆批判。

但是就我所听到的,这个版本相当的有创意,是演奏家的一次深刻的思考与领悟,几乎给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并且简单而言,我也喜欢这种稍慢的节奏。与乐团刚柔并济、相得益彰。除了现场观众实在太多的咳嗽声及录音质量有限外,我不觉得这场音乐有不优秀的理由。伯恩斯坦的即兴演讲我也是相当的喜欢,古典音乐会,很难得现场有这么长且幽默的现场演讲的。

之所以说到这个古尔德版本的勃拉姆斯第一钢协,就是因为与Oistarkh这个贝小协有一个共同之处:节奏都比较其他版本慢--Oistarkhp这个贝小协比前面海菲兹的版本 ,仅第一乐章开始时乐团的序曲,就慢了整整20秒。
Oistarkh的小提琴,在3分20秒才开始,而海菲兹在3分钟整就开始了。
但就速度而言,快慢我都喜欢,只是海菲兹的的状态,小提琴的音色表现,明显不如Oistarkh般温润、华丽,乐团的处理,也稍显噪动了些。

我所听的作品,包括<<二泉映月>>,还有另外一些作品,例如<<春江花月夜>>,<<四季>>,<<卡农>>,<<梁祝。黄河>>,贝多芬的交响乐,我都有不少不同的版本。这一版本 都是长短不一、快慢各异,都是很有意思的。


奥伊斯特拉克的版本,说实话我就是这段时间才去听了。原因是因为觉得DG海菲兹这个55年的录音并不算太好,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小提琴拉得有点干、紧。一些尾音甚至比较涩。几天之前,整理无损文件发现了这个版本,一听之下很是喜欢。
在隔壁清心论坛,有乐友提到这个版本的行板部分需要多听,一时摸不透。
贝多芬小协的这个版本,行板更能突出他对小提琴的处理特色。节奏越慢其实越考验演奏者的技术与情感表达,一点点的问题,稍为的衔接不畅,很容易就被听出来。
他的转切、尾曲、琴腔的共鸣,等等,都非常饱满、顺畅、完整,比海菲兹55年版本是好很多的。


这个录音,唯一的问题,觉得总体的录音音场有点偏左。就像录音咪头放在观众的偏左边的位置。尤其到了中段,出来的重放时两声道均衡性有所欠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27

5482 小时

在线时间

5493

回帖

金牌会员

积分
9727
发表于 2014-7-18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月总加入播音插件。。好上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20 小时

在线时间

36

回帖

新手

积分
40
发表于 2014-7-18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6

367 小时

在线时间

676

回帖

中级会员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莲堂 发表于 2014-7-18 12:51
建议月总加入播音插件。。好上音乐。。。。。。

哈哈,这个估计不好弄。

音乐、音响类问题大家尽管发问,我一一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1万

在线时间

1万

回帖

品鉴阁

红宝石元勋勋章

积分
33517

Medal No.6

QQ
发表于 2014-7-18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咛听“其实是内心深处振颤。大多数音乐作品在写作初稿时作者就设定了速度的,只是在之后不同乐师的诠释中发生了变化。一些严谨的作品在起始的时候和速度发生变化的章节都会有时确标注,渐快或 或者渐慢。乐师在炼习的时候都是用节拍器卡过的。版本不同发生速度差异的情况大多是指挥即兴所为,有时甚至是加进了不止一个的休止符。
 
  
微信:139876510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72

2664 小时

在线时间

1521

回帖

高级会员

积分
1572
发表于 2014-7-18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楼主精通古典音乐,属发烧级别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2

367 小时

在线时间

739

回帖

中级会员

积分
772
发表于 2014-7-18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烧友

lyk2468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6

367 小时

在线时间

676

回帖

中级会员

积分
736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明 发表于 2014-7-18 16:08
    ”咛听“其实是内心深处振颤。大多数音乐作品在写作初稿时作者就设定了速度的,只是在之后不同乐师 ...

阿明兄果然是这方面的前辈。不但茶艺通透,乐理乐器亦有研究。以下内容,为虚心求教,如有漏误请不吝指正:

明兄的回复引出两个方面问题:
1,关于艺术作品,演译者(包括演奏家或乐团指挥)的理解无疑会影响作品的节奏与音色(冲茶、品茶也是共通)。因为不同的文化、年龄、阅历、背景,都是影响艺术创作、演译的重要因素。因此甚至即使同一个人、同一个乐队,在不同时期的演译都会有所差异。
例如卡拉扬,他指挥乐团所作的贝多芬九大交响乐的录音,就有4个不同年代的版本。各个版本均有差异,在烧友乐友当中也是各有所好。
再如上面提到的古尔德,他分别于50年代、80年代两次演奏了巴赫的戈登堡变奏曲。但两个时期的录音,前者弹得极快,后者又很慢,差异鲜明。

引出的探讨:在我的角度,会觉得演译者对结合自己的不同理解而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即包含了原作基础、又包含了新的艺术感悟的作品;而人的思想或状态很多时候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因此这个作品甚至可以折射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等对作品的影响。这样的作品包含的信息息量是很有意思,是很丰富的。因此我更倾向于将这样的作品,尤其是有一些不同于原创的差异的作品,当作是对原作的二次创作。
观点妥否?

2,说到节奏机。很有意思,同样是前面说到的古尔德版本--勃拉姆斯第一钢协,当时勃拉姆斯的原始创作手稿上曾标注了“庄严的、缓慢的”节奏。但事后勃拉姆斯又说“很多时候,手稿上的节奏是受朋友的捉弄而乱加上去的”,并不能代表作品本意。
由此看来,有时即使是作者的手稿,也不一定能反映作者的最终意图。虽然不可能每个作者者都会乱标节奏,但作者肯定会对作品进行修改。或者说,经过思考或阅历的影响,或不同时期的观念变化,同一部作品,作者也不排除会有理解上的不同。

引出的探讨:我觉得作者创作一部作品,除了表达他当时的意图之外,我更倾向于将其当作是一个基石。后期的演译者,既可以探索作者原本意图、忠于原作。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适当、甚至很大的改动。例如古尔德,例如奥伊斯特克。
不知妥否?愿听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中普网 ( 滇ICP备11005155号-1 )

GMT+8, 2024-4-20 16: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