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普论坛,中普网,普洱茶论坛,云南普洱茶,普洱茶论坛,中普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0

《砚茗堂记》 (1楼有更新)

   http://photo19.hexun.com/p/2010/0703/403959/b_vip_102887B0994ED814BDCBBA10FF569AEC.jpg
         

    王树友
   字寸羽,法号慧澍(皈依昆明圆通禅寺)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112/427022/b_vip_977A94C048C453C4F9D8BDF3B1DC931F.jpg
                (庚寅腊八,师傅 圆通寺主持 淳法大师为我题写茶店招牌)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127/428486/b_vip_84CE3114CC6A8C4FF26C3C219FAACC3E.jpg

          别署砚茗堂,山东旅滇书法家、茶文化研究者。
         书法工篆、隶、小楷。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127/428487/b_vip_30D66DA7856CF2E932822D2EF5E55FB6.jpg
Q Q898176140
电话 13808734120
电邮 jgmsc4102028@126.com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1-7-7 18:27 编辑 ]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0

河南才子 冯剑星 赐玉

                  《砚茗堂记》




有砚可友古,有茗可得香。余尝慕砚茗堂主人之闲逸。偶得三日五日之闲,扫洒静室,研墨铺纸,明案净几,清风细雨。开窗一望,有丛丛翠竹,郁郁幽兰,行人一二,纸伞比比。其时,谢俗客,焚清香,听禅音,挥紫毫。旁有一小炉,时烧水正沸,即当煮茶一壶,磨墨一砚,听禅一曲,展画一轴,与二三佳客共赏之,此之境界,不亦雅乎?于茶烟缥缈,梵音萦回间可悟得禅茶一味之真谛也!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此之谓也。此堂有砚有茗以待道友,有书有画以飨嘉宾。时时幽帘低垂,香烬曲了,茶余数瓯,棋剩半秤,知客散矣。主人尽兴而卧,闲看花落云归,鸟啼墨干,此间,亦未必不雅也?
吁!有清茶相待,水墨相期,素琴一张,金经数卷,世之书茶道友,何妨一游,主人当扫榻相迎也!

                                                                陈州冯剑星
                                                                庚寅秋吉日


《师古取法   援翰写心》

                                  ----------王树友书法杂谈

    爱书之人有癖,善书之人成痴。树友兄既爱书又善书,自号曰醉墨。其终日沉迷于笔墨古帖之间,神交古人,手追心摩,年与时驰,意共日去,与此道浸淫久矣,而自得陶陶之乐,不亦快哉!

    夫人之乐者,莫如自得之乐!自以其乐而乐,大乐也。兄醉心与自乐之中,如山中道士,不见世俗半点烟火也。其书如人,愈是脱俗古淡。如羚羊挂角、白鹇照水,别有一番风骨!诚斯言,可谓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矣!

    兄每有下笔,当先饮三大白后方作,一时如风樯阵马之酣畅淋漓也;惊蛇入草之苍劲活泼也;夏云成峰变化无穷也;三峡激流之回楫莫挡也;惊鸿照影之清逸飘洒也!其笔底恣意汪洋,令人应接不暇,如行山阴道上。其以一气呵成之势,若长虹经天之意,落纸云烟,真真让人赞叹不已!

    我不愿去细考究树友兄学书的脉络,但总是忍不住去喜欢他笔底的那股子刚猛之气,及那出自《泰山金刚经》石刻的古朴险峻的体式,也时时被他为人的那份真诚和谦打动着。或许,这和他个人的经历修养有关吧。早年间的他从老家山东骑着自行车,怀揣着梦想,单人独骑的远赴昆明,去寻找属于自己理想的那片天空。这也算是现代版的千里走单骑了。他一路虽经历万千艰险,但仍是对文化二字痴迷不已,一路登名山,访胜迹,谒禅寺,临大川,在这不尽的古风雅韵之间,他将所有的苦难都看作了山间无心出岫的云烟了,这或许就是所有中古文人的通病吧。正所谓: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此言惟树友兄当之无愧!

    而今的他虽经过了无数的磨砺和艰难之后,对自己的人生追求愈发执着不渝了。他把书法艺术当作了自己的生命,一辈子用心、用功去追求它,去实践它。只希望树友兄更加努力的去进取,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进行到底!树友兄当勉乎哉!

                                                                                                                     -----------------------陈州冯剑星庚寅年上元节吉日

《饮茶歌
    -----走笔酬树友兄寄茶》

日高睡浓人叩门,昆明新茶贻故人。
开封烹得玉泉水,凤转雪海起白云。
滇池南,洱海北,长风吹云散万里。

君不见健步初上山阴路,
绿水漾波镜湖水。
兰亭流觞不欲归,于君共醉三百杯。
蓬莱山,在海间,海风吹浪平与天,
腋生清风至海边,
有个仙人拍我肩。
奉我清茶劝我饮,
此茶何如普洱鲜?
一杯喉舌甘,
二杯润心田,
三杯满怀清愁化轻烟。
四杯狂性起,挥毫天地宽。
但有五杯不可饮,恐惊玉川茶中仙。
六杯坦腹坐,张琴看花落。
七杯若可消寂寞,
十年苦,八斗才,书五车。
一笑轻舟直下万丈波,
船头还唱青莲醉里梁甫歌。
虽然不是酒,也可待嘉客。

邀君同我九亥上,月下清谈影婆娑。
新芽沾湿清明雨,雨前雨后烟雨多。
请君饮,祛苦热,笑煞龙井与碧螺。
此茶但能张胸胆,分明英雄气嵯峨!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1-7-7 18:24 编辑 ]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0

小楷长卷《茶经》
http://photo19.hexun.com/p/2010/0116/381276/b_vip_39E4FB22DA25D81A22F1AC6F1222FBE3.jpg
http://photo19.hexun.com/p/2010/0116/381276/b_vip_6AD220680CDDD2FE201A0F1F66EC6C3E.jpg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0-7-25 05:25 编辑 ]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0

自作顺口溜
http://photo19.hexun.com/p/2010/0318/389572/b_vip_EAE063C3748168D4655F943D964D9C24.jpg
茶道核心是真品
人格为尊诚为本
茶道终极在悟真
真做真人得真金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0-7-25 05:26 编辑 ]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0

《煮茶论道》
http://photo19.hexun.com/p/2010/0407/392399/b_vip_00C42CE0F7C59BBD5E3E7CB4228A5E38.jpg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0-7-25 05:32 编辑 ]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1

http://photo19.hexun.com/p/2010/0703/403959/b_vip_8A44E8990913578500805E6A16D38A41.jpg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0-7-25 05:33 编辑 ]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1

http://photo19.hexun.com/p/2010/0703/403959/b_vip_53BAEAE610BF0F150D3F78F8159CCB83.jpg
创意书法《马到功成》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0-7-25 05:34 编辑 ]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1

东巴文书法
http://photo19.hexun.com/p/2010/0725/406340/b_vip_97C33F03613A394D1608D3404C69F9B4.jpg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0-7-25 05:38 编辑 ]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1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127/428486/b_vip_76547D6D88994D7C9EB749648C164444.jpg

宫扇
陆羽《六羡词》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1-7-7 18:26 编辑 ]

茶佛 发表于 2010-7-25 05:01

1 10 楼有更新

获奖论文
http://photo20.hexun.com/p/2011/0127/428486/b_vip_2B6674EF1AA2A09B87368C187655995D.jpg

茶文
   《茶 与 书 法 》


    我素喜饮茶,亦好书法,历二十年而不綴。时间久了,也渐渐悟出了一点茶与书法的一些联系遂不揣浅陋,试就茶与书法的关系发表一己之见:

(一):起  源


   茶和书法的产生,都源于实用。据东汉的《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可见,茶叶最早是以药用为主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逐渐转化为饮用的。

    同样,汉字最初也是为了记事的需要,东汉书法家崔瑗《草书势》云:“书契 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已大备,书法也有实用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

(二)  发展历程
      魏晋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雅士在饮茶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套种茶、造茶、煮茶、品茶……等方法。到了唐代,又出现了茶宴、茶会等文化形式,茶道初显其雏形。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或把卷清谈;或说古论今;或吟诗作赋,欣然命笔;或挥毫泼墨,寄情于书画。茶的功能由实用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需求。这个时期,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卢仝、皮日休、颜真卿等一百 多位名家为茶做诗四百多首。唐代还首次出现了描绘饮茶场面的绘画作品。著名的有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张萱的《烹茶仕女图》、周昉的《调琴啜茶图》等名作。

    最为称道的当属“茶圣”陆羽积十数年心得所著的《茶经》,此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最为完备的综合性茶学专著。《封氏闻见记》一书评之云:“楚人陆羽,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二十四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众多书法家、画家、作家、诗人等社会名流的介入,对中国茶叶的生产和饮茶风气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的茶叶和饮茶方法(即称道)在唐代才大量向国外传播,特别是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大。因此,唐代是中国饮茶史和茶文化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阶段,也可以说是中国茶文化的成熟时期,是茶文化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同时,在唐代,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笃好书法,并被立为“书学”。“书学”是唐代最高学府中六种学校(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之一。设立“书学”是唐朝的创举,这说明唐代对书法重视的程度,所以唐代书法名家辈出,也就成为势所必然的了。在这个时期,各种书体都有名家,如篆书有善写“玉筋篆”的“笔虎”——李阳冰;隶书有世谓“蔡中郎中兴”的韩择木;草书有号为“三绝”之首的“张颠”——张旭;狂草有“书僧”——怀素;楷书最盛,前有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后有颜真卿、柳公权。也是在唐代,书法开始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对他们国家的文化影响很大。书法在此阶段达到了最高峰。
茶被世人誉为“国饮”;书法被称为“国粹”,其发展的历史轨迹何其相似!

(三)  茶具与文房四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具的选择和使用,对品茶和书法都非常关键。

   想泡一壶好茶,必须具备一套合适的茶具。明代许次纡在其所著《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籍于器,汤成于水,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要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艺术美,以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就专门介绍了二十八种茶具。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饮茶方式的变化,茶具的种类也不断在变化。从质地上看,除了传统的陶瓷茶具外,清代又出现了漆器茶具,到了现代,则又出现了玻璃茶具、搪瓷茶具、塑料茶具。从品茶角度而言,以瓷器和陶器茶具最佳,因为它们传热不快,保温适中,对茶不会发生化学反应,沏茶还能获得较好的色香味,且又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具有很好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陶瓷茶具不透明,人们无法观赏到茶杯内茶叶的色泽和形态,是其缺点。玻璃茶具虽然具有烫手、易碎的缺点,但用来冲泡一些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君山银针、六安瓜片、青山绿水等,可观赏到杯中轻雾缥缈、澄清碧绿,朵朵银芽,亭亭玉立,或旗枪交错、上下沉浮,杯、茶、水三者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真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书法用具,主要包括“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最有名的当属产于浙江省湖州市的“湖笔”了。“湖笔”具有锋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的特点,即所谓笔之“四德”,被誉为“毛颖之技甲天下”。东坡居士曾赞之曰:“得此佳笔,如得三尺剑也。”书画家手握佳笔,则如武士手握利剑,方可尽抒情怀,写尽江山秀色。

    墨。借助于这种中国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以安徽省徽州所产的“徽墨”最为有名,所产之墨“坚如玉,纹如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号称“天下第一”。墨以陈为贵,这如同云南的普洱茶,多放置几年,稍脱火气乃佳。

    书画用纸,多用产于安徽省泾县(古称宣州)的“宣纸”,所产之纸“坚韧柔软、洁白匀密、不蠹不腐、耐老化、耐破裂、层次清晰、宜书艺画”,有“纸寿千年”的美誉。

    砚,以安徽省歙县所产的“歙砚”最为出名,苏轼用后曾赞之曰:“涩不留墨,滑不拒墨,瓜肤而肌理,金声而玉德,厚而重,朴而坚。”

    历代书画名家,无不对笔墨纸砚等用具极其讲究。一把鼠须笔,一截蚕茧纸,就会改变一段书法史(指王羲之的《兰亭序》);没有了李廷圭墨,《阁贴》不知会失色多少!没有了龙尾砚,“米颠”——米芾会少去多少人生乐趣呢?

    东坡居士有言:“笔墨纸砚精良,乃人生一大快事也。”难怪从远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凡夫俗子都被这“四宝”磨过、研过,被它磨得筋骨酥软,但他们并没有退却,而是让他们的后人又冲了上来,继续前进了。

(四)  用  水

   对水对运用,可以说是二者最为精妙政处。
“水为茶之母”,中国人历来非常讲究泡茶的用水。明代许次纡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同时代的张源在《茶录》中也讲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莫曷其体。”同时代的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得更加具体;“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遇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

    至于用什么水来泡茶,古人历来提倡用山上的泉水。陆羽在《茶经》中就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中国的五大名泉:杭州虎跑泉;无锡惠山泉;镇江中冷泉;苏州观音泉;济南趵突泉,都是煮茗的上乘用水。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用软水(即雪水、雨水)泡茶最佳。这与清代曹雪芹的看法不谋而合,他在其所著的《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折中,借妙玉之口,讲出自己对茶道的独特见解,十分精彩。

    书法家用水,也相当讲究。“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元代陈铎曾语)。可见,水的使用对书法的重要性。

    古人研墨,讲究要用新汲的泉水,水要新鲜、洁净。且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书法家在创作时,对水的运用也有讲究。如篆书、隶书用水要少一些,行书、草书用水要多一些。这样使用得当,才能扬长避短、行笔畅达、形神兼备。反之,则滞笔伤神。

(五) 用  法

    二者都强调“得法”。

    煎茶讲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难点在于煎水,水煎的好,才能保持茶性。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讲到:水只能三沸:“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第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当然,煎茶可因人、因茶而异,如新茶、细茶以嫩汤为佳;老茶、粗茶以沸水为妙;喜浓茶者可用滚汤,反之则可用嫩汤。煎茶、品茶得法,则可“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可臻“五美”之境。

    书法之“法”,则更为复杂。不但要求笔、墨、纸、砚四者相称,而且要求在创作中更要讲究笔法、墨法、章法,缺一不可。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神、气、骨、血、肉”。这就要求作者在书法创作时要将用笔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湿、浓、淡;运笔时的轻、重、缓、急;章法布局的疏、密、虚、实,等等等等,方方面面,全部和谐统一起来,融为一体,方为一副佳作。

(六) 环  境

    两者都需要清幽、淡雅的环境。
我国古代历来讲究品茗时的环境,或青山翠竹,或琴棋书画,幽居雅室,追求一种天然的情趣和文雅的氛围。明代徐谓在《徐文长秘籍》中讲到:“茶宜精舍、云林、竹灶、幽人雅士,寒霄兀坐,松月下、花鸟间、青石旁,绿鲜苍苔,素手汲泉,红妆扫雪,船头吹火,竹林飘烟。”——好一派品茗佳境啊!

    相比现代城里的某些茶楼,灯暗音杂,怎么有心情前去品茶?

   书法创作时,更要有一个安静、优雅的环境,明代书家王铎云:“书画事须深山松涛云影中挥洒,乃为快事。”清幽雅致的环境,往往令书家神情气爽,怡然自得。才令“书圣”王羲之创作出千古绝品——《兰亭序》:才令苏东坡挥洒出“行书第三”的《赤壁怀古》......

   因此,不少茶艺名人、文人雅士将茶室和书房布置得极为雅致,除了桌椅、书架、茶几外,还有精制的工艺品、名人字画、插花等。为品茶和书法创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七) 心  态

    二者都需要平和的心态而为之。
明末冯正卿在《茶宜》中认为,品茶要:“俗物去身,悠闲自得,心地安逸”,方能得茶之真味。

    东汉书坛泰斗蔡邕亦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书法家孙过庭也主张书家在创作时,要“志气平和,不激不励”,才能心手双畅,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境界。

(八) 欣  赏


    品茶和欣赏书法,都能使人身心愉悦,给人以精神和美的享受。
品茶与喝茶不同。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满足人们生理上的需要,往往几口就将一碗茶喝光,没什么讲究;品茶则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重在意境,将饮茶视为一种艺术欣赏,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从茶汤的色、香、味、形,得到审美的愉悦,引发联想,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感。唐代诗人皎然在《饮茶歌》中,就描写了他在品茶时的美妙感受:“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许苦心破烦恼。”同属唐代的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也描写了喝七碗茶的不同感受:“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书法不同于一般的写字,“善写者只为书手,不为书家”,因为这类字既无气韵,亦无神采,只有实用价值,而无美感可言。

    人们欣赏一副书法作品,“不唯赏其文,而观其字”,而后者交织甚至渗透在前者之中。如唐人所创的“永字八法”,对“永”字的每一笔都有很形象的描述:“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撇如陆断犀象;钩如劲弩筋节......”。孙过庭评一佳作曰:“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

    有人说:“书法是看得见的音乐”,一点不假。人们在欣赏一副精彩的书法作品时,眼睛随着作品中每个字的轻重变化、线条的粗细变化、墨色的浓谈变化而感到其节奏,将其联系起来,不就是一曲动人的乐章吗!

(九) 名茶与名帖

   你看那香馥如兰、碧绿明亮、滋味甘醇的西湖龙井,可像那笔法遵美、意况俊逸的千古名帖——《兰亭序》;

    你看那外形沉重、叶片肥厚、“七泡有余香”的普洱茶,可像那“蚕头燕尾”、古朴浑厚的东汉碑版,如《張迁碑》、《乙瑛碑》、《礼器碑》......

    最巧合的当属同出于云南的普洱茶和东巴文书法了。二者皆历史悠久,饱经沧桑,有着极其浓郁的边疆少数民族风格,且同在最近几年才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为世人所知的。

   翻阅着那一页页泛黄的东巴文经卷,品着那冒着缕缕陈香的普洱茶,你不觉得十分惬意么?你不为我们云南有次“二宝”而自豪吗?

            (十)  功  效

    饮茶和书法,都能使人身心愉悦,给人以精神和美的享受,其功效也颇为相似。

    古人早已认识到,茶叶具有解渴、提神、保健的功能。《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茶乃解”,认识到茶叶具有解毒的功效。唐代的陈藏器也在《本草拾遗》中讲道;“茗茶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破热气、除瘴气、利小肠、止渴除疫,为万病之药。”陆羽在《茶经》中也说:“若止渴、疑闷、胸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醒醐、甘露抗衡也。”苏东坡也写诗赞之:“......何许魏武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现代茶学专家丁文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茶道》一书中,综合各家之说,将茶的功效归纳为十三项,即:养生、健美、提神、健脑、消食、利尿、明目、解毒、镇痛、固齿、活血、抗辐射、抗癌等。
品着佳茗,欣赏着优美的景色,加上茶本身具有的丰富营养,长期饮茶,还能使人延年益寿。

    被誉为“茶祖”的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一书讲道:“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

    自古以来,好饮茶而长寿者多矣。大唐诗人李白在《仙人掌茶序》中就记载了一位好饮茶的玉泉真人“年九十余,颜若桃花......”。宋代千易在《南部新书》中也写过一位好饮茶的老僧“洛阳一僧,寿已百三十余,帝问其长寿术,对曰好茶耳。”

    书法,也同样具有养生、怡性、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翻开历史,那些长寿者,大多都是好书者。如隋朝的智永禅师(寿百岁);唐代:欧阳询(85岁);虞世南(89岁);柳公权(88岁);明代:文证明(90岁);董其昌(82岁);现代:郭沫若(90岁);孙墨佛(101岁);沙孟海(91岁);启功(96岁).......

   书坛寿星为何如此之多?并非巧合,这主要归纳为他们平时“练功”所致。因为习字要求头正、身直、臂开、足稳;执笔要求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用笔时要“养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凝视”,这一点颇像武术中的气功、太极拳。难怪有人称书法为“静气功”呢!

    一“静”而制百动,书法家们长期处于这种心平气和、专心致志的状态中,久而久之,使身心得到锻炼,自然就使人延年益寿了。正所谓: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学书。



小    结

    茶文化和书法虽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人文精神上一脉相承,但终因饮茶和书法品类不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多的差异。我们只有在深入理解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保持、发展各自的优势,相互吸取营养,取长补短,将茶文化和书法的意蕴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不断丰富各自的内涵,和谐发展,共同提高,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或产品)。




摘自我2008年的 一篇博客小文
http://zuimo4102028.blog.hexun.com/22576150_d.html

[ 本帖最后由 茶佛 于 2011-7-7 18:22 编辑 ]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砚茗堂记》 (1楼有更新)